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普及版)介绍
身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为人民服务中找到行为坐标,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中实现价值追求;要时刻牢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深入而明晰地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要时刻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时代生活的大地土壤上寻找文艺工作的生命活力;要时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时代立德,为人民立言,为民族立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历史贡献。
为积极响应国家党中央对于文化建设的号召,充分履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义务。
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普及版)的推出,以启蒙青少年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引导、文化素质实践养成及制度保障,以达到青少年及普通人舞蹈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
2022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指南》指出,在学生发展方面,包括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5项关键指标,旨在突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强调重素质、重能力要求。
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普及版)是十七年来舞蹈普及教育之路的沉淀,我们不是追踪传统舞蹈形象的表征,而是提炼其更深层、更本质范畴的形态与性格,用基因打开当代人身体认知云南舞蹈之门。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舞蹈,学跳云南舞蹈,传播云南舞蹈,坚守服务于社会,关照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之信念,制造一条以云南舞蹈文化连接非专业与普及之路,不求涵盖所有,只求探寻一条别具一格的新时代的舞蹈文化传承路径。
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舞蹈,在舞蹈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舞蹈家协会社会教育委员会理事普慧老师的倡议下,凝聚了以周培武、张亚锦、岳亚明为代表的十多位云南舞蹈专家的力量,带领中国舞蹈家协会金牌教师云南团队的老师们努力创作,历经三年,终于在2021年10月的云南舞蹈考级工作会议上启动,该体系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表演级四个单元,分别对云南特有的民族民间舞蹈从动律、形态、舞姿、步伐、表演性各方面呈现,从佤、花灯、傣、彝、布朗、拉祐、藏、撒尼、纳西、摩梭等十多个民族进行了梳理、风格元素从民间、专家、传承人处获取滋养,我们期望它即保持了云南舞蹈传统基因,又富有时代气息的表现气质,祝愿喜欢云南舞蹈的人士打开窗口,易学习、易提升个人魅力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普及之路进行中!
艺术顾问: | 周培武 | 高度 | 高成明 |
专家组成员:张亚锦 岳亚明 唐苑 郭丽娟 余康 普慧 殷宏光 喻良其 李娜倮 徐梅 依团
编委:普慧 李忻怡 孙维 乔二所 闫二转 孔扎南 李浩 钱灿辉 次里定主
李长秀 杨尔车
艺术顾问 高成明
艺术顾问 高度
专家 张亚锦
专家 岳亚明
教材初级编委及金牌团队
舞蹈的律动体现了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把传统继承下来了, 我们是在用新的言说方式讲述这个民族的故事。
4月12日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三位艺术顾问冯双白主席、周培武老师、高成明先生及石裕祖教授、云南省舞协郭丽娟副主席 《酥油飘香》编导达娃拉姆老师、张亚锦老师、顶尖舞者负责人韦立、殷宏光专家、云南民大优秀教师一行莅临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纳西摩梭人教研现场,继续舞蹈节会场后的民族民间舞对话,予以老艺人、编创团队、各考点负责人许多鼓励与建议,因为你们的鼓励,让我们相信我们的活性传承的坚守一定会成功。
初级服装道具
中级服装道具
证书样本及查询方式
证书查询:http://www.zhonggaisuo.org/
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普及版)初、中级组合介绍
初级
- 一、佤族呼吸组合《月亮升起来》
编导:普慧 教学示范: 周冉冉
佤族舞蹈简介:
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佤族是云南省的独有民族之一,也是直过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之一。关于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从沧源崖画和《司岗里》史诗记录,佤族舞蹈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舞蹈形式多与仪式、生活、狩猎有关,舞蹈风格粗犷豪迈,有强烈的原始山地民族风格,被誉为东方印第安、云南黑珍珠,老一辈阿佤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舞蹈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下更需要年轻人活性传承佤族舞蹈文化。
《月亮升起来》是佤族词曲作者李江平先生1979年在单甲乡嘎多村体验生活时根据流传的民歌创作的。歌曲内容以佤族小伙串姑娘为主线,通过月亮、山寨、小三弦声等背景,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副有声有色、清新自然的佤族山寨月夜图,陪衬出小伙子切切地盼恋人出现的心情。舞蹈动作韵律感十足,力度大而富有张力,许多舞姿造型在沧源崖画中有记录,古老的佤族舞蹈就是云南舞蹈的活化石,呼吸组合从掌据佤族动作韵律时的长短呼吸,从而呈现特有身体形态的舞姿呈现。
一、训练目的:初步掌握佤族舞蹈当中的呼吸韵律以及基本体态。
二、主要动作:
1、长呼吸1:双手扩指叉腰,吸气准备,呼气时上身前倾做慢呼气直至低头呼气完。强调上身的延伸与质感。
2、长呼吸2:双手捏拳双臂内夹,吸气准备,呼气时,上身后仰做慢呼气胸腰上挑,直至扬头呼气完。强调上身的延伸与质感。
3、短呼吸1:与长呼吸1对应,动作路线不变,速度加快。强调呼吸短促,上身收紧。
4、短呼吸2:与长呼吸2对应,动作路线不变,速度加快。强调呼吸短促,上身收紧。
5、屈伸呼吸1:面3点双跪坐与肩同宽,双手扩指叉腰,上身直立微抬臀部做一次呼吸再接一次含胸低头弓背呼气。
6、弧线呼吸1:(以右为例)面1点方向,双脚大八字位站立双膝屈膝下蹲,双手扩指叉腰,身体由左倾经向上抛弧线吸气至右倾呼气下沉,头发随呼吸走抛弧线路线。
7、弧线呼吸2:(以右为例)面1点方向,双脚大八字位站立双膝屈膝下蹲,双手捏实心拳,左手大臂架平,小臂向下回折90度,虎口对1点。右手随身体从左至右做抛弧线落至大臂架平小臂向上回折90度,捏拳小指对前,身体由左倾经向上抛弧线吸气至右倾呼气下沉,头发随呼吸走抛弧线路线。
三、音乐:
《月亮升起来》 词曲作者李江平(1970年)选自腾讯QQ音乐 2/4拍 中速稍慢
二、佤族手位组合《加林赛》
编导:普慧 教学示范: 崔晓娜
佤族舞蹈简介
“加林赛”是佤语,意为大家一起排队跳舞。流传于当地的“加林赛”歌曲有很多版本,歌词大意为:无论男女老少,让我们大家来一起欢歌,以后虽然我们会分别,但不要伤心难过 因为我们曾有这美好的日子,一起来跳舞吧。本组合手位形态来源于沧源崖画的记录,通过代表性手的位置及动作发力,初步掌握佤族舞蹈的入门风格。
一、训练目的:组合通过佤族前平位,佤族旁平位,佤族祈神手位,佤族旁斜下位等常用手位与基本动律步伐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佤族基本手位与佤族基本动律步伐。
二、主要动作:
1、佤族前平手位:双臂与肩同平,与肩同宽,直臂扩指手型,手心对正上方伸出。
2、佤族旁平手位:双臂与肩同平,向身体两侧直臂扩指手型伸出,手心对正前方(1点方向)。
3、佤族祈神手位:双臂直臂在旁平位上45度伸出,扩指手型手心对正上方。祈神手位有祭祀山神,祈求平安之意。
4、佤族旁斜下手位:双臂直臂在旁斜下45度有力伸出,扩指手型手心对正前方。
5、佤族牛头手位:(女子扩指,男子握拳)双臂向旁打开与肩持平,大臂不动小臂向上回折90度,扩指手型,手心对正前方(1点方向)。
6、佤族扩胸手位:(以右为例)左臂单臂折臂,大臂抬平,小臂回折,扩指手型,手心对肩。右臂旁平位持平,注意左右变换的力度及短呼吸的运用。
三、音乐:
《加林赛》选自腾讯QQ音乐 2/4拍 中速较快
- 三、傣族鱼舞组合《小鱼儿》
编导:普慧 教学示范:马誉嘉 余珂欣
傣族舞蹈简介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傣族舞蹈是云南独有民族舞蹈的名片,是目前普及面最高的舞种,傣族人民与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和谐相处,信奉佛教,经常模拟动植物的形态,孔雀、大象、鸟、鱼、蝴蝶、树木等,都会出现在傣族舞蹈中,运用膝部平和的屈伸,特定的手位手形,表达傣族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与向往,知名傣族舞蹈家代表人物有毛相、刀美兰、杨丽萍等,传承人有旺腊、依团等。
组合《小鱼儿》取材于传统傣族鱼舞元素,傣语叫“戛巴”。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解放后才逐渐流传到其它地区。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起,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小鱼儿》通过鱼儿游,鱼儿吐泡泡和鱼儿摆尾三个主干动作,保持傣族屈伸的动律和鱼形手,模拟小鱼儿在风平浪静中游走的形象。
一、训练目的:学习傣族舞蹈基本体态、鱼舞的常用手型、手位和独有动作,对傣族鱼舞的风格特征初步了解。
二、主要动作:
1.鱼型手:掌型手的基础上,大拇指向旁展开,然后右手掌压左手背,做提腕。
2.掌型手;四指并拢,指根发力,指尖向上翘,虎口最大限度向旁展开,手腕做提腕。
3. 小鱼游:在鱼型手的基础上,指尖带动走横向s形路线,向右游,右倾头,下右侧腰,向左游,左倾头,下左侧腰。
4.小鱼吐泡泡;在鱼型手的基础上,右手主动做上下开合吐泡泡动作。
5.屈伸动律;脚下正步位,屈膝半蹲,重拍向下,膝盖连绵不断的做屈伸,整个动作清缓而稳重,头顶保持平稳。
6. 追鱼手:右臂微曲,指尖由里向外至旁,左手掌形,指尖朝外,经过小臂处慢慢划出,左脚靠步。
三、音乐:
《傣族音乐》 选自腾讯QQ音乐 2/4拍 中速
四、傣族舞姿组合《小孔雀》
编导:李忻怡 教学示范:李忻怡 余珂欣
傣族孔雀舞简介
傣族历史中记载,有孔雀舞有不同的传说和流行区域,总的来说,孔雀代表着吉祥,是傣族的民族精神形象, 在傣族舞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小孔雀》的动作元素来源于毛相之子,省级传承人依团老师的亲子授课,毛相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孔雀王,他的学生刀美兰、杨丽萍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傣族舞、孔雀舞蹈家。
《小孔雀》通过孔雀眨眼、孔雀喝水、孔雀展翅的形象舞姿,配以前、后、旁点步及勾踢开法儿步伐动作,让初学者掌握傣族舞蹈孔雀舞的基本动律及风格。
一、训练目的:学习初步了解并掌握傣族舞蹈膝部的屈伸,起伏动律,掌握孔雀舞的风格特征和手臂动作特点、舞姿造型。
二、主要动作:
1.前一位手:手臂形状同一位,位于体侧,手肘对旁,手指尖对胯侧,手心向下,手与身体相距约一拳的距离。
2.三位手提腕:双手掌形手的基础上,双臂稍屈抬至头上方,提腕掌,手心对斜下方,双手相距一手掌左右。
3. 低展翅(单):右手大一位立掌,手心对前斜下方,左手旁一位。
4.平展翅(变形:掌形手基础上,一手在胯旁,一手横掌在旁平位。
5.高展翅:掌形手基础上,一手在胯旁,一手竖掌在旁斜上位。
6. 点肘侧提腕:两手保持掌形手同时,左手点于右手肘上,右手侧提手腕。
7.嘴式手a:大拇指和食指分开,其余三指分别翘起,与眼配合。
8. 嘴式手b: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其余三指分别翘起,与眼配合。
三、音乐:
《金孔雀轻轻跳》傣族儿歌(葫芦丝版)龚良甫 选自腾讯QQ音乐 2/4拍 中速稍快
五、景颇族 《目瑙纵歌》
编导:孔扎南 教学示范:赵文涛 范必周 李忻怡 周冉冉
景颇族舞蹈简介
景颇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德宏地区,其先民源于古代从西藏南迁的北方游牧民族,现有主要支系为士冬、再瓦、勒吃、勒浪、布裸。代表舞蹈包括目脑纵歌、增歌、叮歌、刀舞以及不滚歌。“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汉语意为“大家聚集在一块场地上跳舞,欢聚歌舞”,它在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举行,早先是祭祀性的舞蹈活动,后慢慢演变成为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大型舞蹈活动。行走的路线,代表景颇人迁徒之路,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传统盛大的节日,在此节日上,景颇各村寨的群众相聚,上千上万的群众排列成阵,舞步豪放有序,节奏鲜明、激亢由瑙双(领舞者)头戴乌冠领舞,在鼓声和锣生中踩着同一节拍,男子执景颇刀,女子执扇或手绢踏点而舞。
- 训练目的:学习初步了解并掌握景颇族民间舞的民俗文化、风格特征、动律特点、基本舞步、队形变化。
- 主要动作:
(一)步法:纵歌步。双脚交替踏地重拍都在右脚,行进动律为横移带胯动律,可做交叉步或横移步。
(二)女:执扇或手绢
1.开扇:双手握住扇骨置于体前;双手握扇骨。可做胸前立扇、体前平扇、斜上60度举扇、波浪扇、八字立圆划扇、斜上45度推扇。
2.合扇:单手握扇、扛扇、推扇。
3.手绢:双手捏手绢两个边角,置于体前;单手可做搭肩、斜上甩绢。
(三)男:持刀
持刀方式:双手持刀,握住刀柄,刀口向外,垂直置于体前,也可做正上位横持刀;单手持刀,可做垂直体前、斜上45度持刀。
(四)行进路线:直线、斜线、曲线、背对、圆圈。
- 音乐:
《目瑙纵歌》 由孔扎南老师提供
- 六、云南花灯扇花组合《绣香袋》
编导:赵文涛 教学示范:李忻怡
云南花灯舞蹈简介
云南花灯舞蹈由花灯戏中剥离出来,确切起源时间有各种说法。因地域和方言的不同,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花灯被誉为云南“山茶花",是云南汉族最具代表性的舞种,当下在云南地区的广场、公园、乡村等地都可以看到花灯的身影。花灯的主要动律“崴”分为正崴、小崴、反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
云南花灯基本动律扇花组合音乐来源于经典花灯调《游春》中的《绣香袋》,在舒缓优美曲调伴奏下,完成正崴律动和基本扇花的入门训练。
- 训练目的:初步掌握云南花灯小崴动律及扇花的转法
- 基本动作
1、握笔扇:在合扇基础上,手似握笔形态握住扇骨位置;
2、单手风摆柳:右手握笔扇,手臂自然下垂,经右旁斜下位,下弧线身前摆臂至左胯前,摆动时手臂松弛摆动如风吹柳条状;
3、点扇:以胸前位为例,拇食中三指捏扇,扇面全开,扇尖向上立扇于胸前,扇尖重拍向前轻点;
4、捻扇:以胸前位为例,拇食中三指捏扇,扇面全开,里挽花后手腕要有向上形成盛开扇花的感觉,扇口向上。舞动时手要放松,肘下垂;
5、放扇:拇食中三指捏扇,扇面全开,扇尖向上立扇于胸前,放扇至扇尖向下于右腿前,眼视右手;
6、别扇:拇食中三指捏扇,扇面要开。手臂由体前屈肘于胯侧,转腕上提,扇面与胯平行,扇骨与地面垂直;
7、扣扇:四指扣扇骨,大指扶扇柄,扇面全开,扇口向上于胸前,经下弧线画至旁平位,扇面向旁。
三、音乐:
《绣香袋》 选自腾讯QQ音乐 乐谱来源云南省花灯团
七、云南花灯小崴组合《螃蟹歌》
编导:普慧 教学示范:崔晓娜 祝 蕾
云南花灯舞蹈简介
《螃蟹歌》是流行于云南玉溪地区的花灯小调,轻快诙谐的小调形式,配以灵巧多变的小崴及扇花,强化云南花灯舞蹈风格特点的训练,新加入男版的反崴训练,通过学习,掌握小崴、正藏、反崴动律及扇花的基本动作风格。
一、训练目的:了解云南花灯的风格特点,纯朴自然、舒展明快,具有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无“崴”不成灯。掌握体态动律,根源在脚下,是上下兼左右的运动走向。使学生充分的掌握云南花灯中小崴的动律、扇花动作并能很好的完成小崴捻扇、放扇、别扇。
二、基本动作:
1、捻扇:扇面全开,拇食中三指捏扇,扇面要平,里挽花后手腕要有向上形成一朵花的感觉,扇口向上。动作时手要放松,肘下垂;
2、别扇:扇面要开,捏扇。手臂由体前屈肘于胯侧,转腕上提,扇面与胯平行,扇骨与地面垂直;
3、握笔扇:在合扇基础上,手似握笔形态握住扇骨位置;
4、合扇顺水流小崴:双手立腕胸前,与肩同宽,脚下左右先前走两步,左右后腿两步配合上身前倾后仰动作,崴动时双膝微屈,内侧相靠,随着身体重心的移动,形成小的弧线崴动。
三、音乐:
《螃蟹歌》云南汉族民歌童谣 选自腾讯QQ音乐 2/4拍 快板
八、彝族凤点头组合《阿能筛吗喝》
编导:范必周 教学示范:范必周 周冉冉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流传于经济较发达的云南省石屏、建水、红河等彝族聚居地,舞蹈以盛产烟草的烟盒为道具,其舞姿优美,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手腕灵活,合着节拍用手指弹响烟盒,其效果独具一格,烟盒舞分为正弦、杂弦两类,正弦又称三步弦,表现欢乐的情绪,其步伐有蹬步、斗踢壳、过堂步等,杂弦在正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多表现人物与故事情节如鹭丝拿鱼、童子拜观音、搬浆划船的表演,有一定的套路,已知的约有100多套。
《凤点头》是烟盒舞中的典型舞蹈元素,模拟小鸡啄米形态,彝族烟盒舞特有的动作“凤点头”,讲究“柔”、“韧”、“脆”在此基础上,手腕、手肘“柔起、韧伸、弹回、韧收、脆弹”。不仅可以训练完成动作的先后次序,同时可以让学员在动作中找到动作发力点至结束的规律,这也是完成彝族烟盒舞动作的核心要领。
一、训练目的:通过扣腕的快出快回,达到凤点头基本元素训练的形成,对云南红河州烟盒舞独特舞蹈语汇有初步的了解及掌握。
二、基本动作:
1、单手凤点头:以右手为例、手腕要求快捷干脆,灵活灵巧,躯干不能放松,可穿手凤点头交替进行,可移动双脚,经过屈膝交替单手凤点头,凤点头扣腕要求手腕快速干脆,手腕灵活灵巧,躯干不能松,节奏轻快的同时手腕力量要给足,组合完成时动作不能软,要配合全身的肌肉收紧给足质感;
2、分手凤点头:上前一步轻微一跳,双手分开凤点头两次;
3、盖身交叉凤点头:左右轻跳一步,单手盖至胸前两次凤点头,左右均可;
4、旁移转身凤点头:双手分开快速旁移转身,单手凤点头屈膝两次,分手反面。
三、音乐:
《阿能筛吗喝》选自QQ音乐
初级结语
初级舞蹈组合选取了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四个舞种(佤族、彝族、花灯、景颇族),进行了律动、姿态以及文化溯源的探究,更好的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祝大家学习愉快!
初级编委: 普慧 李忻怡 赵文涛 范必周
提供支持专家:周培武 张亚锦 岳亚明
传承人:孔扎南 依团
特别鸣谢:云南省歌舞团、云南省花灯团、临沧舞蹈家协会、德宏州民族歌舞团
中级
一、云南花灯反崴组合《弥渡山歌》
编导:普慧 教学示范:范必周 李忻怡
云南花灯反崴舞蹈简介
云南花灯戏是一种民间歌舞。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花灯舞蹈由花灯戏剥离出来,确切起源时间有各种说法。因地域和方言的不同,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花灯被誉为云南“山茶花",是云南汉族最具代表性的舞种,当下在云南地区的广场、公园、乡村等地都可以看到花灯的身影。花灯的主要动律“崴”分为正崴、小崴、反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
反崴:主要以男性组合为主,动作潇洒、奔放、阳刚气质,主要是上身平行横移,迈步也经支撑腿弯曲,在较短促的的时间内变换重心。它强调的上身及上下肢动作拉长到尽头,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
伴奏《弥渡山歌》来源于滇西大理弥渡花灯之乡,口口相传的山歌,表现马帮时期,思亲爱恨的吟唱,用反崴、眺望的动作,表达男女远隔千山万水的爱恋之情。
一、训练目的
通过对所学组合的因材施教,单一练习动作提高学生完成组合的整体水平,充分掌握反崴动律动作要领收放自如的完成,把握韵律和风格,同时训练上身动律与下肢步伐的协调配合。
二、基本动作
1、反崴:节拍:2/4(慢速)四拍完成;1-2拍双屈膝,右脚微离地面,向右双摆臂,膝、胯向左崴,上身经下弧线平行向右横移,3-4拍-右脚踩地屈膝动律特点,在主力腿保持微屈的状态下,动力腿脚掌尽最大限度向前延伸,身体稍后倾,上半身最大限度平稳横移,在远探、长抻的动作中形成三道弯的姿态,身体保持正中位置,在慢抻远探到极限的同时换做反向运动,强拍时身体重心向下;
2、招呼扇(铲扇):三六指夹扇,右手在左手上,动作开始左胸前交叉扇移重心往右双手打开右手扬扇,头从左到右随动;
3、摆扇:拇指与小指在扇的内侧,三指在扇的外侧夹住扇骨,手腕横向提腕压腕,脚下探步,身体横移;
4、螺丝转背:左脚往2点斜前上弓箭步,上半身最大限度往左拧转,到极限以后逆时针往左绷脚吸右腿转,快速依次落右脚,上步迈左脚,手顺着动作推开。
三.音乐
《弥渡山歌》云南汉族民歌 音乐选自腾讯QQ音乐 1=D 2/4拍节奏 中速稍慢
二、云南花灯跳颠步组合《金凤子开红花》
编导:赵文涛 教学示范:赵文涛
云南花灯跳颠步组合蹈简介
云南花灯是云南特有的汉族民间歌舞。源于明代或民间“社火”的活动中,花灯舞蹈由花灯戏剥离出来,确切起源时间有各种说法。因地域和方言的不同,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花灯被誉为云南“山茶花",是云南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在云南地区的广场、公园、乡村等地还可以看到花灯的身影。花灯的主要动律“崴”分为正崴、小崴、反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而跳颠崴是在正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舞蹈朴实明快,奔放热情,运用腿的快速吸伸加上脚腕脚尖的灵活吸踢,配合上身的拧倾,欢快热烈《金凤子开红花》表现了昆明解放时期的新中国气象。
- 训练目的
撩弹腿出去的脚、不绷、不勾、主支撑腿膝盖的运动注意有一下往下的寸劲,每一步两下主力腿两下颤膝,形成一个柔韧性的韧性反弹,与藏族的颤膝的动律相似,同时注意上身是横向的运动,运用膀腰,不是前后的运动,主力腿两下的颤颠一定要非常明确。
二、基本动作
1、跳颠步:1-右脚推地跳起,顺势左腿前吸,2-做第一拍反面动作。要注意脚下“跳颠”时要有弹性,上身保持“崴”的动律,并做到上、下协调;
2、撩跳颠步:1-右脚推地跳起,左腿做45度“弹腿”动作,2-做第一拍反面动作。上身要微微往后倾;
3、掌颠步:1-右微吸脚掌落地,左脚双颤膝,要注意脚下“掌颠”时要有弹性,脚跟不落地。
三、音乐
《金凤子开红花》云南汉族民歌 音乐选自5sing原创音乐
三、傣族长甲舞组合
编导:赵文涛 示范:余珂欣
傣族长甲舞简介
长甲舞源于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宜抚古乐舞中类型的古典舞,在古代,该舞蹈专为宫廷内吐司和达官贵人表演,该舞原为男子舞,手戴朱甲,后改为女子跳,戴金色长甲。
“长甲舞”在表演时与传统傣族舞蹈不同,它在沉醉、优美的古乐《谢列卯》与《帕沙歪》中表演,多以莲步为移动步伐,表现出缓慢、沉稳的步调,配合手指的轮指,绕手腕形成特定的三道弯小乘佛教式造型,呈现出平易宽和的气质,有祝福吉祥之意。
一、训练目的
了解傣族舞蹈的风格、动作特点,通过学习长甲舞增进民族文化的了解。
二、基本动作
1、合掌单盘腿舞姿:双手掌心相对合掌位于胸前,右坐旁腿坐、左脚勾脚对一点;
2、轮指:手部转动过程中,手指的伸直从小指依次轮回,运动过程中五指尽量分开,动作清晰且流畅、做动作时指尖带动;
3、弹指: 手部转动过程中,手指的伸直从大指依次弹出,运动过程中五指尽量分开,动作清晰且流畅,做动作时指尖带动;
4、双膝跪坐:双腿并拢,跪立,背部、颈部保持平直,放松呼吸,身体自然舒展;
5、单跪坐旁点地:双腿分开、一腿跪坐,一腿旁脚掌内侧点地;
6、单跪立旁点地:双腿分开,一腿跪立,一腿屈膝勾脚旁点地;
7、后踏步轮弹指:弹腿点地;
8、后踏步立掌交替轮弹指。
三、音乐
来自网易云 电影《傣乡童话》插曲 《送花》 刘晔
四、彝族动律组合《西乡坝子一窝雀》
编导:普慧 教学示范:李忻怡 赵文涛
彝族烟盒舞蹈简介
彝族烟盒舞,是滇南红河彝族的特色舞种,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特有的道具“烟盒”由竹木制作,原来是装烟丝的盒子,因手指弹动时可以产生悦耳有力的节奏,当地民众舞动时经常手执烟盒而舞,烟盒舞的基本步法有合脚、过堂、小蹬步、崴崴步、跑跳步、斗踢壳、戽水步等多种舞步,皆出自于生活劳作中产生,手的揉、弹、推、拉也极具特色。
烟盒舞的动律,著名舞蹈家许淑英老师到云南采风时就曾表示非常难,本组合通过双膝的曲伸与上身的配合,逐步加上单手、交替手的配合,由简至繁,由单一至复合,让每一个初学者都能在多次练习的情况下,掌握彝族烟盒舞的主干动作及动律。
一、训练目的:
学习掌握彝族烟盒舞基本动律,完成舞步正弦、反弦、崴崴弦、攉水步的练习。
二、主要动作
1、基本动律:双脚自然脚位站立,双背手准备,动作时屈膝半蹲同时右转腰至身向3点,重心微微向前,眼视1点;反面动作时收回准备位,屈膝半蹲同时左转腰至身向7点,眼视1点;
2、正弦步:双脚自然脚位站立,双背手准备,共三步,第一步右脚勾脚向前25°蹬出与上身对称;
3、反弦步:与身顺边,右脚蹬出,与上身一顺,第三部交叉,第四部收回正步;
4、崴崴弦步:右脚前,左脚后,摇篮式摇摆,双手交叉经胸前至头顶满满打开;
5、戽水步:前后单脚做勾脚踢水状,手与脚协调配合,潇洒舞动。
三、音乐
《西厢坝子一窝雀》 选自QQ音乐
五、彝族巍山打歌
编导:喻良其 示范:赵文涛 范必周
彝族巍山打歌简介
巍山打歌是云南大理地区集乐、歌、舞为一体的彝族歌舞形式,彝语为“欧克”意为:“玩刀”,具有战斗风格,起源于南诏初期部落战争的时代,动作粗犷奔放,舞步狂烈,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闻名于海内外,歌声高亢,舞者口中:“啊里一苏色,哇里哈哈一苏一苏色”,呼喝声与节奏同步,表现热血沸腾,不畏艰险的战士气概,动作多以拉手跺步、半翻半转、全转、拍手前后倾身,双人对穿跑步、蹬脚等形式,节奏明快,动作粗犷奔放,酷似凯旋而归。
一、训练目的:掌握巍山打歌风格以及提高腿部力量能力训练。
二、主要动作:
1、拉手进场步:自然脚位站于教室3点方向准备、手牵手、左脚先出踏步、屈膝、身体往左至右倾,右脚身体前45°蹬出勾脚速划圆至右边踏步;
2、蹬步:身体侧对八点,右脚斜下45°,蹬出、快出、快回、可甩手、可拍手配合;
3、前拍手转身:身体前倾、端脚、双手放松往前拍手收回至旁斜下,双手经过身体前拍手,同时配合转圈、吸右脚吸跳步转至一方向,双脚右左交换吸脚;
4、蹬脚剁步:4次斜下蹬脚,右脚身体前45°蹬出勾脚,速划圆至右边踏步。
三、音乐
由大理舞蹈专家俞良其老师提供
六、彝族踩荞组合
编导:赵文涛 教学示范:赵文涛
彝族踩荞舞简介
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舞蹈特点:江内红河彝族支系舞蹈特点云南红河彝族居住区以元江来划分,建水、石屏等元江以东彝族居住区,属于江内红河彝族支系,江内红河彝族支系舞蹈充满活力,诙谐、逗趣、活泼是其突出特点。江外红河彝族支系舞蹈特点:江外彝族主要指元江以西红河、元阳一带居住的彝族,江外红河彝族支系舞蹈代表性舞蹈是乐作舞。乐作舞属于传统的自娱性集体舞,在彝族地区乐作舞流行比较广泛,是广大彝族人民比较喜爱的舞种之一。
江外彝族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就是“踩荞”,如果是男女穿插队形跳舞,比较有特色的动作为“拖步”“反弦”“跳弦”和“拧弦”等动作,每逢农事稍闲之时,彝族人民就喜欢聚集在一起,或者在大树下,或者在草坪上、比较大的院子里载歌载舞。江外红河彝族支系舞蹈,无论是快板的“跳弦”,还是慢板的“踩荞”,几乎全是重拍向上,这种表现形式,与其做居住的地理位置有关,因为在山地上行走,会给人以不断向上的感觉。
彝族踩荞动律,讲究柔和韧。在组合中要做到动作柔软滋润不生硬发涩,舞姿柔美大方,回味无穷,以情动人。双膝保持连续不断屈伸。主力腿向上延伸做半脚尖,同时移动重心。动作时屈伸保持不断,动作像踩在云层一般,柔软而有弹性。
- 训练目的:掌握彝族舞蹈不同的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达到身心对彝族舞蹈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敏锁的辦别力。
- 主要动作:
踩荞步:保持膝盖连绵屈伸,踩在云朵上;
飞手拖步:左右旁拖,动作连绵不断,双手飞翔状,模仿鸟儿飞行;
翻盖手撩手:翻盖手经手臂、手肘、手腕、指尖,依次翻盖似流水顺流,撩手齐眉松弛自然,分手上下旁拉开,可单盖单撩亦可左右手配合。
- 音乐:
音乐选自网易云
七、拉祜族组合《快乐拉祜》
编导:范必周 教学示范:范必周 李忻怡
拉祜族民族舞蹈简介
拉祜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崇拜多神,有自己的拉祜族史诗《根古》,记录拉祜先民从秦汉时期的迁移历史。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中国境内的拉祜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云南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
《快乐拉祜》动作来源于云南普洱思茅地区的“摆手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世世代代相传的集体舞蹈形式,通常以手臂和肩的上下摆动,配合步伐的踏、踢、蹬,形成上身与下肢连绵起伏摆动的律动,一共有86套,本组合选择了传承人李娜倮2021年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传承计划志愿者授课中的八个劳作动作元素,舞蹈具有强烈的欢乐劳作舞蹈风格。
伴奏选用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表演的拉祜民歌《快乐拉祜》,歌中唱到:欢乐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举杯把祝福歌儿唱起来;祝福你,幸福吉祥天天快乐;拉祜人众情歌唱,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拉起手来,围起圈来心儿贴着心;
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幸福吉祥吉祥幸福,快乐到永远!
一、训练目的:基本掌握拉祜族摆手舞的动律和风格。让学员明确拉祜族摆手舞蹈动作语汇是由田间地头演变而来的,通过形象的劳作生活提取动作元素,舞蹈贴合生活,充分说明舞蹈来源于生活提练且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动作要求蹬步时膝盖放松,脚裸有力蹬出,上下肢协调配合,摆手与身体保持自然摆动。
二、主要动作:
1、摆手蹬步:左手往前,右手往后,胸前位上下交替摆手,上右脚上步;
- 挖地舞姿:双手空心拳,做挖地状,身体前倾,屈膝半蹲,双手体前前后摆动,右脚先上,左脚并拢,往后左脚先退,右脚并拢左脚;
3、播种:左手胸前伸出划至腰间做出拿种子舞姿,掌心冲上,右手经过胯前至左手掌心拿种子,双脚右左随动;
4、拔秧苗:身体前倾,屈膝半蹲,左手旁斜 下位放松,右手手指放松往里抡指,做出拔秧苗状,右手与左脚脚掌处触碰,做出抖掉泥土的感觉,右脚先往旁,头看手;
5、插秧:屈膝半蹲,身体前倾,双手掌形手掌心相对上下摆动,做插秧状,脚步右上左回;
6、薅草:左手放于腹前,右手放于身体前。做抓草状,屈膝半蹲上步右脚先上,左脚先下,双手空心拳立圆交叉做拴草状态,将草左后方扔出,脚步一直保持右上左回;
7、扇谷子:左手叉腰,左脚屈膝半蹲单脚跳跃,右手和右脚同时提起往身体前收回,右脚在左脚前45°位置,右手在身体前划半圆,左右划手;
8、装谷子:双手空心拳由下到后再到前,手自然下垂做抬谷子状,双手收回至锁骨前,双脚屈膝半蹲,左脚先上收回时右脚先往后,身体向前时90°弯屈,后背拉长,收回身体时微微向2点转身。
三、音乐:来自QQ音乐 拉祜族民歌《快乐拉祜》
八、布朗族绕腕组合《布朗花儿》
编导:赵文涛 教学示范:李忻怡
布朗族舞蹈简介
布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南边境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山区和半山区,与汉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布朗族舞蹈的特征是把歌、舞融合为一体,布朗族能歌善舞,舞蹈在布朗族分布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西双版纳的布朗族称“跳摆”,保山、临沧地区的布朗族称“打歌”,思茅地区的布朗族称“跳歌”,根据汉书记载,统称为“踏歌”,舞动时强调手腕的绕,胯部的摆,膝部的起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前、后轻盈而舞。
一、训练目的:学习掌握布朗族舞蹈中的绕腕以及对布朗族舞基本体态和摆舞动律的了解,舞动轻、轻盈柔美,体现布朗少女爱美的花样年华。
二、主要动作:
1、绕腕:自然手型,手心朝上,由指尖带动手指手掌依次进行团手的同时向内进行绕腕,强调手腕的转动;
2、单手绕腕:单手进行绕腕(位置:头顶上方、绕);
3、双手绕腕:双手同时进行绕腕(位置:头斜上方、耳旁、肩前、胯旁);
4、掏手绕腕:(以右为例)双手自然手型,体前屈臂,手心朝上,经过2点、1点、8点,重拍往回收,最后停至8点进行双手绕腕(反之);
5、行进绕腕:双手绕腕,胸前绕腕至胯旁;头顶绕腕至胯旁;
6、翻盖手:双手自然手型位于胯前,手腕发力带动手掌进行上下翻动,整个过程节奏匀速,连绵不断(先手心后手背);
7、拍手:自然手型,双手重拍向里拍手、拍小手臂、拍手肘依次向下进行;
8、绕手:双手位于胸前和旁平位进行向里绕手,手腕放松;
9、扶帽舞姿:双手自然手型,手心相对位于头上方,双手留有一横掌的距离。要求大臂架起屈肘折回小臂,立腕,扶着帽子的感觉。
- 音乐
云南作曲家刘晓耕老师音乐作品《布朗花》选自网易云音乐
九、《佤族甩发组合》
编导:张亚锦 执排:普慧 教学示范: 祝蕾 周冉冉
佤族甩发舞简介
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佤族是云南省的直过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之一。关于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从沧源崖画和《司岗里》史诗记录,佤族舞蹈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舞蹈形式多与仪式、生活、狩猎有关,舞蹈风格粗犷豪迈,有强烈的原始山地民族风格,被誉为东方印第安、云南黑珍珠,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佤族人民的舞蹈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流传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社区(永茸寨)、班老乡纳勐村的佤族(布绕支系)民间女子舞蹈。甩发舞,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产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妇女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
一、训练目的:佤族甩发组合通过前后甩发,左右甩发,划八字甩发以及划圆甩发训练了劲部的灵活性以及头部的协调发力,展示了佤族女性独特的美。
二、主要动作:
1、前甩发:大臂旁平位架平,小臂向上回折90度,扩指手型,手心对前,后脖颈肌肉发力带动头发由后向前甩动,向前甩同时双手向下对地面,形成手背对前;
2、旁甩发:双手捏实心拳,大臂旁平位架平,小臂向上回折90度,拳小指冲前;旁脖颈肌肉发力带动头发由左向右、由右向左交替做抛弧线甩动,同时带动向左右下旁腰;
3、旁撩发:(以右为例)左手大臂旁平位架平,小臂向下回折90度,手捏实心拳,拳小指对前。右手自然手型从左太阳穴处将头发由左旁经后撩至右旁,同时头随动;
4、绕圈甩发:双腿大八字位屈膝蹲,双手扩指扶膝,指尖相对。头顶对前,由脖颈肌肉发力将头发划立圆式甩发,重拍在右;
5、弓步斜甩发:右手捏拳,拳与右太阳穴持平,距太阳穴一拳距离,拳心对前。左手捏拳旁斜下位手伸直,拳心冲下。(以左为例)左脚屈伸抬脚踩地,形成左弓箭步,由脖颈肌肉发力带动头发向左斜下方甩发,双手保持追日式。(以右为例)右脚屈伸抬脚踩地,形成右弓箭步,由脖颈肌肉发力将头发由左斜下方甩至右斜上方,双手保持舞姿随动;
6、划手甩发:(以右为例)双手扩指手型,贴身体经正后向正前划一个旁立圆同时脖颈肌肉发力跟随手的路线将头发甩至前方,眼视右方,反之则视左方。
三、音乐
《阿佤加林赛》来自临沧舞蹈家协会 2/4节奏 较快
- 十、景颇族刀舞组合
编导:孔扎南 教学示范:赵文涛
云南景颇族刀舞简介
景颇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勤劳智慧的民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刀舞与景颇原始先民的生产、宗教、战争等民俗密不可分。表演时有单刀、双刀两种形式,采用蹲式、跳跃式等快速灵活移动步伐,它再现了景颇族先民的生产、宗教及战争,曲折地反映了景颇族先民同自然和社会的斗争史,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折射出景颇人的传奇历史和别具风情的生活。
一、训练目的
学习掌握景颇族的舞蹈动律,常握刚劲力、英姿潇酒风格特点,掌握景颇族刀舞的基本用法有:握、推、磨、砍、甩、撩等刀法,刀舞组合即表现了原初的动作元素,也体现景颇浓郁民族特色及当下青年的新时代气息。
二、主要动作
1、纵歌步:两脚交替进行步,先起右脚,重拍在右;
2、双手握刀:两手握住刀柄,右手在里,左手在外,刀口向左;
3、甩刀:右手握刀,以手腕为轴顺时针方向旋转,双脚大二位半蹲,顺逆时针;
4、磨刀:右手握刀,左手捏刀身,同时发力向斜前方做磨刀动律;
5、旁移跳蹲步:右脚旁移跳左脚跟步同时深蹲,右手握刀,刀柄直立点地。
三、音乐
音乐选自德宏州民族原创音乐
十一、哈尼族棕扇组合
编导:殷宏光 教学示范:崔晓娜 祝蕾
哈尼族棕扇舞蹈简介: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哈泥”等。
哈尼族棕扇舞是哈尼族的一种特色舞蹈。它是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元江羊街乡那诺街哈尼族聚居地。舞蹈的起源与古老的狩猎采集生活和祭祀活动有关,从模仿狩猎中的禽兽飞跃奔跑和表现猎人凯旋归来的心情,到表现手拿棕扇驱鬼祭神的场景都有体现。棕扇舞是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表演者头戴银光闪亮的鸡冠帽,手持形似扇子的棕榈叶,在哈尼族民间音乐的伴奏下,踩着鼓点翩翩起舞。舞者象一只吉祥的白鹇,棕榈叶象征白鹇鸟羽翼,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形态,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如白鹇展翅,上下晃动,划出优美的动律,棕扇舞给人以美感的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哈尼人民崇尚自然的博大情怀,表达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训练目的:掌握哈尼族舞蹈的基本动律和棕扇绕、轮、交叉推扇的舞动方法。
二、主要动作:
1、体旁轮扇:双手大把握扇,立放于腰两侧(体旁),一手不动,另一手从后向前进行轮扇,像画一个车轮状,交替进行。重拍向下,俯身,眼视一点,重心向下;
2、体前绕扇:双手握扇放于身体前,扇子放平,扇面朝上,始于胸前位,由下向上由后向前进行绕扇,交替进行。重拍向下,俯身,眼视一点;
3、双手体旁轮扇:双手大把握扇,放于体侧从后向前、从下向上进行轮扇,同时进行;
4、体前按扇:双手握扇,扇子放平,扇面朝上,体前上下交叠(右上左下),重拍向下,向下经过按扇打开至体旁,手臂微屈肘延伸拉长;
5、围腰立扇:双手握扇,手腕内扣,立扇,一手放于体前,一手放于体后,扇面朝前或朝后,扇口朝上;
6、脸前抹扇:(以右为例)左手握扇立于腰后方,右手握扇位于脸前,留有一定的距离,扇面对自己,立扇,由右向左依次抹开;
7、体旁撩扇:双手大把握扇,体后立扇准备,同时将扇子向身体两侧斜前方一拍撩出,重拍在外;
8、勾踢步:(前)双脚同时起跳,一脚落地,另外一脚勾脚经过向前踢脚快速收回落地至正步位,交替进行;(旁)双脚同时起跳,一脚落地,另一脚勾脚向旁踢脚快速收回落地至正步位,交替进行;
9、前移垫步:(以右为例)右脚向前迈步形成踏步,右脚全脚掌踩地,左脚半脚掌,一拍一垫,重拍在右脚,反之亦然;
10、前点虚步:双腿屈膝半蹲,一脚不动,另一脚虚步前点地,两脚之间一脚的距离;
11、吸踢步:勾脚起跳,左脚吸至右腿膝盖内侧,右脚落地,左脚勾脚向前踢出去,交替进行。
三、音乐:选自网易云音乐
十二、哈尼族撮泥鳅组合
编导:李锦荣老师
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歌舞学会理事,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校外教育名师,昆明市特级教师。多次受到省、市、区文化教育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撮泥鳅》舞蹈的由来(李锦荣自述):
四十年前应红河县文工队的邀请,经过到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的哈尼彝族的村寨里深入生活和长期的采风活动,积累了哈尼族各个支系的原生态舞蹈和她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从红河县乡下采风回到县文工队的当天晚上我就十分兴奋地向李元庆老师汇报我的舞蹈构思,这是我下乡三年来的构想,一定要创作一个关于哈尼族奕车姑娘的舞蹈,把她们勤劳朴实的情感和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服饰,传到州上、省上、北京。元庆老师听后十分激动,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个舞蹈音乐写好。笫二天他就把音乐简谱交给了我,纯正清新的音乐适应了舞蹈风格韵味的动律,第三天就进入了排练,队里的小姑娘大部分都是哈尼族的,她们十分喜欢这个舞蹈,在一个星期内我就完成了《撮泥鳅》这个舞蹈的创作排练。随后参加了州上省上直到北京的各种重要演出活动。当年作为一个编导的新兵,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在中央民族歌舞团谈创作体会时心情十分紧张,但是在来自全国各地的教授歌舞团队,我又十分卖力,无论在农村厂矿和大中学校教授《撮泥鳅》,我也记不清教了多少家,因为那个年代不用交学费,就连我们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1982年专程到麻园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我利用星期天休息的时间非常细心地教了她一天《撮泥鳅》,因为这是我的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四十年过去了,如今我才看到当年录制的舞蹈视频,心里十分激动,同时也十分怀念我的老搭档李元庆老师,因为这是我们俩个好伙伴在哈尼村寨里和乡亲们结下的情缘,我们俩个都是学理科的,到头来为哈尼族人民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正如前几天有个网友说《捉泥鳅》是我们红河县的精典舞蹈,我回复他说名字你说错了,应该是《撮泥鳅》,它是我们云南是我们中国各族人民的优秀舞蹈!因为《撮泥鳅》当年被省内外专业歌舞团带到国外交流演出,至今还有那么多的观众喜欢她,我感到十分欣慰。
——李锦荣
编导:李锦荣 教学示范:崔晓娜 祝蕾
哈尼族舞简介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哈泥”等。
哈尼农耕文化——哈尼梯田。红河哈尼梯田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从山脚到山顶级数最高达3000多级,依山傍水,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哈尼梯田是中国湿地之经典!哈尼梯田的存在,对当地控制泥石流、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每一小块梯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在云南一百多万哈尼族大家庭中,奕车是一个支系,共有2万余人,分布于红河县大羊街、浪堤、车古三个乡。由于其历史迁徙的漫长演绎,奕车人民在与大自然长期的相处和碰撞中,创造了原始、神秘、辉煌的奕车文化,它涵盖了哈尼族农耕、宗教、祭祀、历法,民俗、服饰、婚姻、饮食等,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的深邃内涵。
哈尼族舞蹈有浓厚农耕梯田文化,有棕扇、碗舞、木屐、木雀等类型,有扭胯、屈膝、塌腰和撅臀的姿态。由于生活环境地处热带,服饰多以短裤、短衫为主,哈尼族崇尚万物有灵,用舞蹈表达对自然界所有生命的热爱。
一、训练目的:学习掌握哈尼族奕车支系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以及步伐的练习。
二、主要动作:
脚下步伐:
1、出场步:正步位准备,左脚向左迈步,顶左胯,重心在两脚之间,上身微向右斜后仰,抬头眼视左手;右脚向左斜前交叉上步,两脚全脚掌落地踩实,重心位于两脚之间,顶右胯,上身微向左斜后仰,眼视右手;
2、后撤步:以左为例,左脚先向后撤步(两脚之间约一脚半的距离),右脚脚尖冲前,左脚脚尖冲旁,起伏两次,重拍向下,反之。(节奏:两慢两快);
3、旁迈步:以左为例,左脚向旁迈步(两脚之间约一脚半的距离),右脚脚尖冲旁,左脚脚尖冲前,重心两脚之间,顶左胯,重拍向下,反之;
4、三步一跺:脚下向2、8点方向进行。(以8点为例)向8点迈左脚,右脚向左脚斜前交叉上步,左脚继续向8点迈步,右脚收回左脚旁约一脚的距离全脚掌跺地,反之;
5、勾脚跑跳步: (以右为例)右脚全脚掌踩地,左腿屈膝向后勾脚收回至右腿旁,与右膝盖同高,右脚离地重心向上起跳,眼视地面,反之;
6、左右移步:脚下向3、7点方向进行。(以7点为例) 左脚向7点方向迈出,顺势向左转身向5点方向,右脚跟上向7点迈步,继续左转身向1点方向,左脚跟上向7点迈步,右脚跟回到左脚旁(约一脚半左右的距离),反之;
7、掌型手弹指:双手掌型手,经过四指屈指后快速弹开至掌型,重拍向上,强调弹指一拍到位;
8、双抹手:双手掌型立掌,在同一平面对齐,手心冲外,同时向左平抹开;
9、交替(小范儿):
头上:双手经过团手快速打开到掌型手相对,手腕主动发力,强调抖动打开这一下;
胸前:双手掌型手心冲外由指尖带动,交替(右左)向1点钻出去团手,迅速打开。
手形象舞姿:
1、秧苗:双手掌形手立掌相对,位于头部正上方,双手之间有两拳的距离;
2、夹泥鳅:手握实心拳,食指和无名指伸出,食指缠绕夹住中指,似夹泥鳅;
3、撮泥鳅:双手放于体前斜下方,做夹泥鳅舞姿;
4、装泥鳅:手做夹泥鳅舞姿,放于身体右胯斜后方,手背冲自己,似将泥鳅放入挂在腰间的背篓里。
三、音乐:《撮泥鳅》 作曲:李元庆老师 李锦荣老师提供
中级结语
中级舞蹈组合选取了云南最具代表性的九个民族舞蹈(花灯、傣族、红河彝族、大理彝族、拉祜族、布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进行了代表性舞蹈、带道具的律动,强调风格性的特性,姿态的独特以及文化溯源的探究,更好的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祝大家学习愉快!
中级编委:李锦荣 殷宏光 普慧
传承人:李娜倮 孔扎南
文字整理及组合记录:崔晓娜 李忻怡
提供支持专家:周培武 张亚锦 岳亚明 李锦荣 殷宏光 魏子晧 扬琴
特别鸣谢:临沧舞蹈家协会
云南省民族民间舞代表型组合(普及版)师资班精彩瞬间~~
十七年的教学沉淀,感恩感谢数十位专家、传承人的奉献,本科舞蹈专业,热爱云南舞蹈的优秀学员,可参加12月底的金牌甄选。欢迎各考点推荐德艺双馨,与机构签属过竞业协议的骨干教师参加选拔
2023年10月10日
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普及版)
-
中国舞
中国舞蹈家协会的“中国舞考级”教材注重舞蹈素质教育,倡导“快乐、健康、科学、人文”的教育理念,以展现孩子自我风采为目的,把枯燥、紧张的考试变为孩子们热衷参与的表演活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材共分为10级,适用于4-17岁的少年儿童。
教材编写的质量和水准具有坚实保障,集中了国内优秀舞蹈编导和教育专家的精品教学组合,拥有全国最具权威教师组成的考官队伍。教材更多地入了中华文化与舞蹈精的内容,经过专家编委们的精心编制与而成。
以孩子年龄为切入点,在训练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立志成才,在快乐舞蹈中认识社会,在风格特点中了解多民族大家庭,在异域风情中体验我中华之包容,一套良心之作,这是一套负责任的教材,它代表着一定的高度,势必要引领舞蹈考级的教育之路。2022-09-22
-
云南民族民间舞
2022-09-22
-
诗舞国风古典舞
2022-09-22
-
《国际青少年流行舞》教材展示(1)
2022-09-22
-
健康养生舞
2022-09-22
-
天使芭蕾
2022-09-22